中国科学家李爱珍,4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后成美国外籍院士
专栏
2023-04-16 10:45
867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花影纪实
编辑|花影纪实
前言
新中国快速发展至今,离不开每个在背后做贡献的人,虽然不少科学家对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一直默默无闻,他们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这就导致很少人知道他们所做出的伟大成就,而其中就包括我国半导体领域的开创功勋者之一的李爱珍。

一颗爱国红心的诞生
李爱珍,1936年出生于福建省的一个华侨家庭,她的父母对她的教育非常的重视,给她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为她的学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让她在中学时代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岁时,李爱珍成功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就在她即将踏入大学前的时候,她的父母非常严肃的告诫了她。
“你的优秀是因为祖国母亲的培养,所以今后一定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爱珍深深的记下了父母对她的嘱托,一心想着要为祖国做出贡献。
1958年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现在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当时的她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究员,但是她通过拼命的努力学习和进步,成功的成为了实验室的主心骨。
在李爱珍参加工作的年代,新中国还在发展中,我国的整体工业水平和国外差距非常之大,尤其是半导体领域,而新中国眼前的困境,让李爱珍的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

立志为国家赢得一席之地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就已经发明了晶体管,这项发明在当时成为了跨时代的关键,美国直接迈向了高精尖时代,极大的拉开了中国和美国的差距。
众所周知,美国对于先进技术的保密程度全世界都有目共睹,始终没有向外界泄露一点,尤其是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更为严密。
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最缺的就是先进设备,尤其是分子束外延设备,若是有了这套设备,我国的半导体事业才会站稳脚跟,才能稳定的后续发展。

但是对于束外延设备的研发,始终是一个难题,无数的科学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李爱珍却硬是不放弃,不愿认输。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家派遣李爱珍前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
虽然此时的李爱珍已经44岁了,但是她却投入比年轻人更多的精力去努力学习,没日没夜的沉浸在实验室里,因为她清楚的知道美国的技术与中国的差距。

她利用一切时间学习更多的技术和知识,就这样坚持了8年,她废寝忘食的精神,受到了教授和同学的赞扬。
就在李爱珍毕业时,美国盛情邀请李爱珍这位优秀的科研人才留美发展,并承诺给予她最好的科研环境和待遇。
其实受邀请的不止李爱珍一个人,我国每年都会有优秀的科学家选择留美发展,我国也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虽然当时我国的待遇条件比不上美国,但是肤浅的物质条件根本就不是李爱珍所在意的。
她对于祖国的栽培始终心存感激,面对美国的诱惑,她选择了果断地拒绝,一心只想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爱珍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看到了希望。
1989年,李爱珍带领着团队通过艰难刻苦的努力,终于自主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分子束外延设备。

这项技术让我国成功打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随着这项技术的成功,西方国家也解除了对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封锁,我国也终于掌握了这门技术。
分子束外延设备的成功,让我国的国防、医疗、环保等领域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因此国家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199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量子级联激光器(能够发射光谱在中红外和远红外频段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成为首个掌握半导体激光器的国家,它可以应用在红外通信、远距离探测、大气污染监控、工业监控、医学应用等重要领域。

虽然我国又一次落后于美国,但是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2000年,中国又一次震惊了世界,李爱珍带领的团队,自主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这项成果直接实现了从零到一的革命性突破。
距离追上美国又进一步,此项研究表明中国正式踏入半导体激光技术领域先进国家之列。
在李爱珍研究期间,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认为,以中国当时的条件,根本就研制不出这种高端技术。

但是结果惨遭打脸,李爱珍就是出乎意料的做到了,替国家争了一口气。
此项研究宣告世界的时候,当时美国贝尔实验室地图上出现了三个标注,上面标注的是拥有半导体激光器技术的国家,除了美国和欧洲的国家,就是中国。
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英才
2001年,李爱珍就已经光荣退休了,但是她并没有好好享受晚年,她不甘心每天无事可做,决定退居二线,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光,为国家培育新一代人才。

她依旧每天坚持去研究室做研究,还总为年轻的研究员指点迷津,她带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对她的评价也很是犀利,事情要从某年的除夕说起。
正好除夕,她的学生打电话来给她拜年,但是却怎么也打不通家里的电话,谁知道学生却打通了实验室的电话。
原来李爱珍除夕夜还在实验室搞研究,这是何等拼命的精神,以此,她的学生每每说起自己的导师都是用“拼命”来形容。

四次提名被拒仍不忘初心
2007年,李爱珍被美国国家科学院评为外籍院士,并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女科学家,而当时中国只有17人当选。
其中不仅有数学之父华罗庚,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可见她的成就之深。
但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才,前后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却被拒绝。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想要当上院士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当时的李爱珍因为个别的原因不符合院士的要求。
对于落选这件事,李爱珍根本就不在意,她觉得个人的得失与祖国的需要比起来,根本就微不足道。
但如果说唯一的难过,就是面对那些推荐过她参选的院士,“他们是我的前辈,却每一次都帮我写推荐信,审核推荐资料,但我却总让他们失望,每次落选,我都觉得辜负了他们的付出”,但很快李爱珍就看开了。
李爱珍始终认为努力建设祖国,为祖国做出更多贡献,才是自己最高的理想。

而她的此种行为,和其它打着“科研需要环境”为借口的科学家,一出国就选择加入他国科研团队的人比起来,高下立见。
2005年,中国工程院鼓励李爱珍再次参才加中国科学院院士竞选,但却被李爱珍拒绝了,她希望能将宝贵的机会留给后辈们,以此来鼓励后辈杰出人才。
入围美国外籍院士的时候,让她一下子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时就有网友将其与明星作比较,并为她打抱不平,许多网友都认为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热度居然不如一个明星。

的确,现在我们的网友关注的人群都是明星之类的,很少去关注对国家有贡献的科学家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青年们,应该多多关注这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奉献青春,感恩祖国
李爱珍长达五十几年的工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半导体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发表了二百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申请过二十多项发明专利,她对中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并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但她却选择默默耕耘奉献,不求回报。
当时国外开出许多丰厚的条件诱惑,导致许多华裔科学家定居国外,但李爱珍却是个例外,她告诉众人,她是最明白祖国这两个字的意义,祖国永远在她的心中。

结语
我国的很多科学家做科研,并不是为了个人的成就,而是为了强大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可以在各个领域都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不被西方国家甩在身后。
我们后辈应向科学家致敬!
往期精彩:偌大的国家,为什么包容不了一件和服?网友:请问我的祖先!
往期精彩:从南海十一段线到南海九段线,从“卧薪尝胆”到一雪前耻!
往期精彩:配角走红捞金,吃相难看至极,但却揭示娱乐圈现状。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进行删除!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花影纪实
编辑|花影纪实
前言
新中国快速发展至今,离不开每个在背后做贡献的人,虽然不少科学家对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一直默默无闻,他们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这就导致很少人知道他们所做出的伟大成就,而其中就包括我国半导体领域的开创功勋者之一的李爱珍。
一颗爱国红心的诞生
李爱珍,1936年出生于福建省的一个华侨家庭,她的父母对她的教育非常的重视,给她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为她的学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让她在中学时代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岁时,李爱珍成功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就在她即将踏入大学前的时候,她的父母非常严肃的告诫了她。
“你的优秀是因为祖国母亲的培养,所以今后一定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爱珍深深的记下了父母对她的嘱托,一心想着要为祖国做出贡献。
1958年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现在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当时的她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究员,但是她通过拼命的努力学习和进步,成功的成为了实验室的主心骨。
在李爱珍参加工作的年代,新中国还在发展中,我国的整体工业水平和国外差距非常之大,尤其是半导体领域,而新中国眼前的困境,让李爱珍的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
立志为国家赢得一席之地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就已经发明了晶体管,这项发明在当时成为了跨时代的关键,美国直接迈向了高精尖时代,极大的拉开了中国和美国的差距。
众所周知,美国对于先进技术的保密程度全世界都有目共睹,始终没有向外界泄露一点,尤其是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更为严密。
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最缺的就是先进设备,尤其是分子束外延设备,若是有了这套设备,我国的半导体事业才会站稳脚跟,才能稳定的后续发展。
但是对于束外延设备的研发,始终是一个难题,无数的科学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李爱珍却硬是不放弃,不愿认输。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家派遣李爱珍前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
虽然此时的李爱珍已经44岁了,但是她却投入比年轻人更多的精力去努力学习,没日没夜的沉浸在实验室里,因为她清楚的知道美国的技术与中国的差距。
她利用一切时间学习更多的技术和知识,就这样坚持了8年,她废寝忘食的精神,受到了教授和同学的赞扬。
就在李爱珍毕业时,美国盛情邀请李爱珍这位优秀的科研人才留美发展,并承诺给予她最好的科研环境和待遇。
其实受邀请的不止李爱珍一个人,我国每年都会有优秀的科学家选择留美发展,我国也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虽然当时我国的待遇条件比不上美国,但是肤浅的物质条件根本就不是李爱珍所在意的。
她对于祖国的栽培始终心存感激,面对美国的诱惑,她选择了果断地拒绝,一心只想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爱珍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看到了希望。
1989年,李爱珍带领着团队通过艰难刻苦的努力,终于自主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分子束外延设备。
这项技术让我国成功打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随着这项技术的成功,西方国家也解除了对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封锁,我国也终于掌握了这门技术。
分子束外延设备的成功,让我国的国防、医疗、环保等领域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因此国家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199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量子级联激光器(能够发射光谱在中红外和远红外频段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成为首个掌握半导体激光器的国家,它可以应用在红外通信、远距离探测、大气污染监控、工业监控、医学应用等重要领域。
虽然我国又一次落后于美国,但是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2000年,中国又一次震惊了世界,李爱珍带领的团队,自主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这项成果直接实现了从零到一的革命性突破。
距离追上美国又进一步,此项研究表明中国正式踏入半导体激光技术领域先进国家之列。
在李爱珍研究期间,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认为,以中国当时的条件,根本就研制不出这种高端技术。
但是结果惨遭打脸,李爱珍就是出乎意料的做到了,替国家争了一口气。
此项研究宣告世界的时候,当时美国贝尔实验室地图上出现了三个标注,上面标注的是拥有半导体激光器技术的国家,除了美国和欧洲的国家,就是中国。
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英才
2001年,李爱珍就已经光荣退休了,但是她并没有好好享受晚年,她不甘心每天无事可做,决定退居二线,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光,为国家培育新一代人才。
她依旧每天坚持去研究室做研究,还总为年轻的研究员指点迷津,她带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对她的评价也很是犀利,事情要从某年的除夕说起。
正好除夕,她的学生打电话来给她拜年,但是却怎么也打不通家里的电话,谁知道学生却打通了实验室的电话。
原来李爱珍除夕夜还在实验室搞研究,这是何等拼命的精神,以此,她的学生每每说起自己的导师都是用“拼命”来形容。
四次提名被拒仍不忘初心
2007年,李爱珍被美国国家科学院评为外籍院士,并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女科学家,而当时中国只有17人当选。
其中不仅有数学之父华罗庚,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可见她的成就之深。
但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才,前后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却被拒绝。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想要当上院士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当时的李爱珍因为个别的原因不符合院士的要求。
对于落选这件事,李爱珍根本就不在意,她觉得个人的得失与祖国的需要比起来,根本就微不足道。
但如果说唯一的难过,就是面对那些推荐过她参选的院士,“他们是我的前辈,却每一次都帮我写推荐信,审核推荐资料,但我却总让他们失望,每次落选,我都觉得辜负了他们的付出”,但很快李爱珍就看开了。
李爱珍始终认为努力建设祖国,为祖国做出更多贡献,才是自己最高的理想。
而她的此种行为,和其它打着“科研需要环境”为借口的科学家,一出国就选择加入他国科研团队的人比起来,高下立见。
2005年,中国工程院鼓励李爱珍再次参才加中国科学院院士竞选,但却被李爱珍拒绝了,她希望能将宝贵的机会留给后辈们,以此来鼓励后辈杰出人才。
入围美国外籍院士的时候,让她一下子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时就有网友将其与明星作比较,并为她打抱不平,许多网友都认为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热度居然不如一个明星。
的确,现在我们的网友关注的人群都是明星之类的,很少去关注对国家有贡献的科学家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青年们,应该多多关注这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奉献青春,感恩祖国
李爱珍长达五十几年的工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半导体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发表了二百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申请过二十多项发明专利,她对中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并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但她却选择默默耕耘奉献,不求回报。
当时国外开出许多丰厚的条件诱惑,导致许多华裔科学家定居国外,但李爱珍却是个例外,她告诉众人,她是最明白祖国这两个字的意义,祖国永远在她的心中。
结语
我国的很多科学家做科研,并不是为了个人的成就,而是为了强大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可以在各个领域都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不被西方国家甩在身后。
我们后辈应向科学家致敬!
往期精彩:偌大的国家,为什么包容不了一件和服?网友:请问我的祖先!
往期精彩:从南海十一段线到南海九段线,从“卧薪尝胆”到一雪前耻!
往期精彩:配角走红捞金,吃相难看至极,但却揭示娱乐圈现状。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