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施相公的来源与传说,它与蛇菩萨有什么联系?
专栏
2023-03-18 10:16
1049
施相公是上海本地的民间俗神,其信仰曾经盛极一时,庙宇遍及城乡。在民间传说中,施相公的身份错综复杂,其信仰也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取向,出现掌医、掌水、保国护民等多重神格属性。经过“移风易俗”以及破除“封建迷信”的历次打击,上海地区施相公信仰日益衰落,乡间祭祀小庙渐次颓败,地方庙会更是偃旗息鼓,难见当日之胜景。

施相公传说与信仰的历史构建
据载,当时上海的虹桥、南市盐码头以及龙华寺东百步桥均是曾经香火旺盛的施相公庙址,盛极一时。在上海地区民间传说中,施相公的身份错综复杂,他是蛇王施菩萨,又是因饲养蛇神而枉死的书生施愕是妙手回春的神医施老爷,又是祷雨显灵的施府君是刺杀秦桧的义士施全,也是抗击楼寇的民族英雄施诞。传说的驳杂也使信仰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取向,在民间信仰体系中,施相公呈现出掌医、掌水、保国护民等多重神格属性,施愕、施菩萨的神性想象与施班、施全的真实历史存在相互交织,共同完成了施相公多元神格的构建。

起源
施相公即是宋代的读书人施愕,他因饲养有神力的“金甲蛇神”,遭猜忌而无辜蒙冤而死,最后人们为他请求救封,并为之立庙祭祀。就整个故事而言,施愕似乎并没有多大的神力值得人们去崇信,与其说人们在祭祀施愕不如说是在祭祀“金甲蛇神”,官府的救封、民间的祭祀都是为了安抚蛇神的怒气,平息蛇患,不得己而为之,连祭品也是以蛇形来呈现。“相公”只是人们对书生的尊称,蛇神祭祀才是施相公信仰的本源。

按故事所记载,“施”为避“蛇”之讳,施菩萨也就是蛇菩萨的意思,而“施之为厉久矣”则说明时人对它的崇拜已经由来已久,为民间普遍信仰的地方俗神。这里的施菩萨究竟是人形还是蛇形,我们未可得知,但从它群蛇围绕的显灵神迹以及“前正塑一蛇”的塑像而言,其蛇神之意非常明显。
潮州蛇王庙主祀“蛇侍者”,其像即如人,手执一蛇,围绕颈上,与此中的施菩萨如出一辙。旧时华亭隶属松江府,可以说是上海的前身,华亭施菩萨亦可视为上海地区施相公信仰的起源。

蛇神崇拜在江南古来有之,江南地区雨水丰沛,湿润温热的气候是蛇虫繁衍滋生的绝佳环境,丛林沼泽、湿地水域,蛇类无处不在。看似色彩斑斓的毒蛇巨蟒却能轻易的取人性命,让人倍感恐怖而且蛇类越冬僵而不死、能够浮游潜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让人倍感恐惧,同时也让处于极其恶劣环境之下的人们心生向往。基于万物有灵的思维模式,当人们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神秘力量时,便会将其诉诸于神灵精怪之属,龙王主水,螺祖主蚕,以及牛王、蛙婆、狐狸大仙等民间神灵均是人们这一思维的现实投射。吴越之民视蛇为本氏族的图腾,纹身以相类属,视其为亲属、祖先甚至保护神。

蛇王形象各有不同,有的为青面獠牙的蛇鬼形象,有的则以人形示人,如太仓蛇王庙为青年书生形象,手中盘一小蛇,称为蛇郎君。人们认为“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蛇之幻化人形作祟人间亦或助人为善,成为民间故事中普遍存在的主题,白蛇传便是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蛇幻人的传说。

还有“华亭大蛇”乌衣黑愤,具有不死之身,死后依然能够幻化人形以报杀身之仇,不可谓不让人恐惧,上文所记华亭“施菩萨”者便可能就是对这类“大蛇”的祭祀。从“邑人”称其为“妖”亦可知,人们对施菩萨的崇信源于对它的恐惧,因为害怕它“为厉”作怪而为其塑身立位予以崇敬。在医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蛇毒的致命性更是令人倍感恐惧,蛇之神力为人所不能及的心理恐惧在百姓中非常普遍。

这些故事中的蛇即使死后仍能为祟人间,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其神性的笃信。蛇神祭祀的出现充分显示了人们自身趋利避害的心理诉求,当现实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便借由蛇神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来比附自我的困境,从而寄托这些神灵来消除恶劣生存环境对生活的影响,寄予生活的希望与渴求,而施相公信仰更是民众心理诉求的现实表达。
从蛇神施菩萨到养蛇书生施愕,施相公信仰与吴地原始的蛇神信仰开始逐渐分化,褪去蛇神的动物性,而日益显示出人性的特征,成为民间崇信的对象,但其内在的蛇神本质依旧为民众信仰的根源。至今为止,在吴地,民间仍然会用米粉团子子盘成蛇形,意为祭蛇而用,“盘龙馒头”成为乡间岁时祭祀的固定风俗。

朱径旧时施老爷庙会,就有霜降之前必须结束老爷巡游的禁忌,其原因便在于民间传说施老爷为蛇神,霜降百蛇进洞,因此老爷出巡之后也必须在霜降之前进堂,重新接受供奉。
施相公传说的演变与信仰的扩张
“传统是流动的”,民间传说在不断的操演中被加入了更多适合于展演,满足于群众心理皈依的因素,逐渐显现出多元的文化取向。作为民众现实生活的精神寄托,民间传说的演变与叠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诉求。根植于吴越蛇神崇拜的施相公,在后世的传承过程中,逐渐从单一的蛇神崇拜,转变为医神、水神、地方保护神,不仅拓展了信仰的空间,更因此而获得了国家正祀的契机,信仰具有了国家承认的合法性,得以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

生命意义的关怀与向往一妙手回春的医神
密布而四通八达的水网化系统造就了吴地温暖湿润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为蛇虫鼠蚁的滋生繁衍提供了绝佳场所人口的广泛流动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兴盛,同时也加剧了疫情的散播繁衍,吴地繁荣富庶的背后掩藏着更多毒虫的危害、疾病的威胁。每当逢灾闹病,瘟疫流行,死者不计其数疾病极大的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吴风好鬼尚巫,在医学不昌明的古代社会,乡民们对疾病的发生束手无策,神鬼作祟便成为人们所认定的缘由,往往不先医而先巫,往寺庙祈求神抵的庇佑,或延请巫现法师做法驱邪。蛇、蝎、娱蛤、壁虎、蟾赊在民间被视为“五毒”之一,蛇之毒性让人望而生畏,即使到了今天,蛇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也会危机生命。据药理而言,被蛇咬之后,它会造成被咬伤处肿胀、发硬、皮肤一般呈现黑紫色,并常常发生皮肤坏死,这种种症状与恶疮相去无几。

根据弗雷泽所阐释的“模拟巫术”的相似性原则,当人们催患病痛尤其是疮患之痛时,便自然而然的想到是“蛇”类等鬼怪精灵作祟造成的,只有将其驱赶才能痊愈。
据现代医学研究,用蝮蛇粉,治疗寐疯病和各种过敏性皮肤病。当神性的想象与现实出现重合之时,神性的想象便更为真实,甚至成为民众信众认定的真理。太仓一带人不避讳和蛇同床而睡,认为与蛇同睡,清新名目,不生疮疖,也能治好皮肤病。蛇之与医者相通在民间蛇崇拜中非常普遍。漳州本地人所谓“侍者公”指的是“蛇侍者”,据云,哪蛇侍者生前知医术,故香客多求其香炉之香灰,带归以备病时服用。”蛇神成为掌握疮疖的医神,信仰功能得到扩大。

生命的祈祷与祝愿是民众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心理需求,施相公主医神的神格扩张满足了民众对驱除疾病的希望,成为民众最为崇信的主题,信仰带动新的传说兴起,民间关于施相公的传说也带上“医”的性质。
上海青浦白鹤镇传说施相公是一个被丢弃在庙门口的弃婴,后来孩子苦学医术成为宫廷御医,他平时积善积德,为百姓义诊,死后成仙也有说施相公原是游方郎中,因为为皇后治好了病而成为宫中御医,因备受器重而遭谗言,最后贬职到青浦一带,为当地的百姓义诊,做了很多好事,百姓为感谢他为其立庙。

龙华施相公传说施相公原是南宋时期的名医,乡里尊称他为施老爷,是位御医,尤其对治疗疮疖特别拿手。施老爷曾经为皇帝治好了隐疾,因此皇帝封他为“金手医神”。
在民间传说中,养蛇书生施愕俨然变成了妙手回春、悬壶济世的神医,他积善兴德,不为名利,堪称民众心目中的道德典范。传说来源于信仰,信仰亦依附传说,民间关于施相公为医神的传说也直接影响着信仰的生成,其中最直接的表达便是寺庙中神灵塑像的形象。青浦白鹤镇在重新修造的施相公像便是一幅郎中模样,手持药书,堪称在世华佗而龙华施相公则以“金手”示人,民众将其塑像的一只手涂上金粉以昭显“金手医神”的名号,远近烧香的人在祈求施老爷赐福时也会叨叨有词“施老爷,我家某人有病在身,请你出只金手”。

从蛇神到全能型的医神,施相公从外形到内涵都相继改变,民众通过信仰的扩张表达自我生存的需求,表达了民间对生命的渴求。我们从传说的演变以及信仰仪式的变化可以看到施相公扩张的轨迹,也可透视出民间关于善恶、福祸的简单判断与最直接的心理诉求。
地理限制的企盼一一祷雨治水的镇海神
金山五龙禅寺原名五龙庙,庙里供奉宋朝武将施愕,字伯成、封号靖江王镇海侯,在当地传说中,施愕主水的功能亦流传广布。

蛟龙掌水,兴风作浪,而施愕饲养的小蛇则能轻而易举的将其制伏,可见其神迹的非凡,百姓崇奉施愕在于其小蛇的治水之功。在江南民间,蛇就是龙的现实代表,《拾遗记》有“蛇以尾叩天求雨”之说,百姓认为其具有掌水的职能。
蛇之蜿蜒形体以及温暖湿润的居住环境,犹如人们想象之中的龙,在江、浙一带称蛇为“苍龙”“少人龙”安徽当涂一带称蛇为“家龙”,承担着民间降雨的职责。
农依水,水由龙,民间一般都认为雨水由龙王来掌管,故从古至今全国各地的龙王庙都是香火最盛的。每年二月二龙抬头节为百姓向龙王祈求雨水的节日,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二月二龙抬头节这一天,人们要打灰囤又称“围仓”,将灰撒到井边、河边、谷仓以及住家附近,而且必须撒成蛇之形,其寓意也是将龙视为水神,祈雨保佑农业丰收。

上海地区气候湿润,河道纵横,是为农业发展的重镇,作为农业丰收的保障,雨水的充沛与否也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古者认为天旱为“旱魅”作祟,人间才难得甘露,因此向神灵献祭牺牲便成为人们求雨的主要方法,古之商汤祷于桑林,便是以自己为牺牲,向上天祈求雨露的降临。在传统社会,因旱而祈雨于神灵是事关国家税课和子民的生计,所以无论是君王还是民众都非常重视。

祷神求雨而有灵的神灵解决了百姓的生存困境,也解决了国家政事的重要职能,从而为上层统治提供了信仰的支撑,施相公“护国”之意便在于此,成为有功于百姓、有德于社会的显灵神,受到中央的直接推崇。每到七八月间,上海地区施相公庙会便人山人海,人们会将施老爷抬出庙宇,游街过巷,后面跟着提香队、“挑水娘”、龙狮队等等,四乡八里的人们均聚集过来,演戏酬神,娱人娱神,奉为迎神水会。

民众对于神灵的崇信主要关注其实用主义的性质,神是否灵验,神抵能否达到民众生活上的要求,是其立祠崇奉,乃至香火鼎盛的关键,因此民间信仰多呈现出多元神格的驳杂状态。
民众所求的、所愿的都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如求子、求健康、求安全、求功名、求雨、祈晴等,这种趋吉避祸的信仰心理源于人们对获得生存力量的希望与渴求,也使其更具功利性的特征。施相公具有的多重神格,亦可满足民众的各种祈求,受到更多普通民众的信奉。

在民间,施相公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成为一个兼具镇海神、医药神以及地方保护神的公众信仰,无论是医神还水神,都来源于施相公蛇神本源,从蛇神到医神、水神的职能型扩张极大的拓展了施相公信仰人群,满足了民众的切实的多方需求,同时也丰富了神的完整性与多面性,日益成为信仰的主体。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进行删除!
施相公是上海本地的民间俗神,其信仰曾经盛极一时,庙宇遍及城乡。在民间传说中,施相公的身份错综复杂,其信仰也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取向,出现掌医、掌水、保国护民等多重神格属性。经过“移风易俗”以及破除“封建迷信”的历次打击,上海地区施相公信仰日益衰落,乡间祭祀小庙渐次颓败,地方庙会更是偃旗息鼓,难见当日之胜景。
施相公传说与信仰的历史构建
据载,当时上海的虹桥、南市盐码头以及龙华寺东百步桥均是曾经香火旺盛的施相公庙址,盛极一时。在上海地区民间传说中,施相公的身份错综复杂,他是蛇王施菩萨,又是因饲养蛇神而枉死的书生施愕是妙手回春的神医施老爷,又是祷雨显灵的施府君是刺杀秦桧的义士施全,也是抗击楼寇的民族英雄施诞。传说的驳杂也使信仰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取向,在民间信仰体系中,施相公呈现出掌医、掌水、保国护民等多重神格属性,施愕、施菩萨的神性想象与施班、施全的真实历史存在相互交织,共同完成了施相公多元神格的构建。
起源
施相公即是宋代的读书人施愕,他因饲养有神力的“金甲蛇神”,遭猜忌而无辜蒙冤而死,最后人们为他请求救封,并为之立庙祭祀。就整个故事而言,施愕似乎并没有多大的神力值得人们去崇信,与其说人们在祭祀施愕不如说是在祭祀“金甲蛇神”,官府的救封、民间的祭祀都是为了安抚蛇神的怒气,平息蛇患,不得己而为之,连祭品也是以蛇形来呈现。“相公”只是人们对书生的尊称,蛇神祭祀才是施相公信仰的本源。
按故事所记载,“施”为避“蛇”之讳,施菩萨也就是蛇菩萨的意思,而“施之为厉久矣”则说明时人对它的崇拜已经由来已久,为民间普遍信仰的地方俗神。这里的施菩萨究竟是人形还是蛇形,我们未可得知,但从它群蛇围绕的显灵神迹以及“前正塑一蛇”的塑像而言,其蛇神之意非常明显。
潮州蛇王庙主祀“蛇侍者”,其像即如人,手执一蛇,围绕颈上,与此中的施菩萨如出一辙。旧时华亭隶属松江府,可以说是上海的前身,华亭施菩萨亦可视为上海地区施相公信仰的起源。
蛇神崇拜在江南古来有之,江南地区雨水丰沛,湿润温热的气候是蛇虫繁衍滋生的绝佳环境,丛林沼泽、湿地水域,蛇类无处不在。看似色彩斑斓的毒蛇巨蟒却能轻易的取人性命,让人倍感恐怖而且蛇类越冬僵而不死、能够浮游潜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让人倍感恐惧,同时也让处于极其恶劣环境之下的人们心生向往。基于万物有灵的思维模式,当人们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神秘力量时,便会将其诉诸于神灵精怪之属,龙王主水,螺祖主蚕,以及牛王、蛙婆、狐狸大仙等民间神灵均是人们这一思维的现实投射。吴越之民视蛇为本氏族的图腾,纹身以相类属,视其为亲属、祖先甚至保护神。
蛇王形象各有不同,有的为青面獠牙的蛇鬼形象,有的则以人形示人,如太仓蛇王庙为青年书生形象,手中盘一小蛇,称为蛇郎君。人们认为“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蛇之幻化人形作祟人间亦或助人为善,成为民间故事中普遍存在的主题,白蛇传便是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蛇幻人的传说。
还有“华亭大蛇”乌衣黑愤,具有不死之身,死后依然能够幻化人形以报杀身之仇,不可谓不让人恐惧,上文所记华亭“施菩萨”者便可能就是对这类“大蛇”的祭祀。从“邑人”称其为“妖”亦可知,人们对施菩萨的崇信源于对它的恐惧,因为害怕它“为厉”作怪而为其塑身立位予以崇敬。在医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蛇毒的致命性更是令人倍感恐惧,蛇之神力为人所不能及的心理恐惧在百姓中非常普遍。
这些故事中的蛇即使死后仍能为祟人间,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其神性的笃信。蛇神祭祀的出现充分显示了人们自身趋利避害的心理诉求,当现实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便借由蛇神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来比附自我的困境,从而寄托这些神灵来消除恶劣生存环境对生活的影响,寄予生活的希望与渴求,而施相公信仰更是民众心理诉求的现实表达。
从蛇神施菩萨到养蛇书生施愕,施相公信仰与吴地原始的蛇神信仰开始逐渐分化,褪去蛇神的动物性,而日益显示出人性的特征,成为民间崇信的对象,但其内在的蛇神本质依旧为民众信仰的根源。至今为止,在吴地,民间仍然会用米粉团子子盘成蛇形,意为祭蛇而用,“盘龙馒头”成为乡间岁时祭祀的固定风俗。
朱径旧时施老爷庙会,就有霜降之前必须结束老爷巡游的禁忌,其原因便在于民间传说施老爷为蛇神,霜降百蛇进洞,因此老爷出巡之后也必须在霜降之前进堂,重新接受供奉。
施相公传说的演变与信仰的扩张
“传统是流动的”,民间传说在不断的操演中被加入了更多适合于展演,满足于群众心理皈依的因素,逐渐显现出多元的文化取向。作为民众现实生活的精神寄托,民间传说的演变与叠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诉求。根植于吴越蛇神崇拜的施相公,在后世的传承过程中,逐渐从单一的蛇神崇拜,转变为医神、水神、地方保护神,不仅拓展了信仰的空间,更因此而获得了国家正祀的契机,信仰具有了国家承认的合法性,得以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
生命意义的关怀与向往一妙手回春的医神
密布而四通八达的水网化系统造就了吴地温暖湿润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为蛇虫鼠蚁的滋生繁衍提供了绝佳场所人口的广泛流动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兴盛,同时也加剧了疫情的散播繁衍,吴地繁荣富庶的背后掩藏着更多毒虫的危害、疾病的威胁。每当逢灾闹病,瘟疫流行,死者不计其数疾病极大的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吴风好鬼尚巫,在医学不昌明的古代社会,乡民们对疾病的发生束手无策,神鬼作祟便成为人们所认定的缘由,往往不先医而先巫,往寺庙祈求神抵的庇佑,或延请巫现法师做法驱邪。蛇、蝎、娱蛤、壁虎、蟾赊在民间被视为“五毒”之一,蛇之毒性让人望而生畏,即使到了今天,蛇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也会危机生命。据药理而言,被蛇咬之后,它会造成被咬伤处肿胀、发硬、皮肤一般呈现黑紫色,并常常发生皮肤坏死,这种种症状与恶疮相去无几。
根据弗雷泽所阐释的“模拟巫术”的相似性原则,当人们催患病痛尤其是疮患之痛时,便自然而然的想到是“蛇”类等鬼怪精灵作祟造成的,只有将其驱赶才能痊愈。
据现代医学研究,用蝮蛇粉,治疗寐疯病和各种过敏性皮肤病。当神性的想象与现实出现重合之时,神性的想象便更为真实,甚至成为民众信众认定的真理。太仓一带人不避讳和蛇同床而睡,认为与蛇同睡,清新名目,不生疮疖,也能治好皮肤病。蛇之与医者相通在民间蛇崇拜中非常普遍。漳州本地人所谓“侍者公”指的是“蛇侍者”,据云,哪蛇侍者生前知医术,故香客多求其香炉之香灰,带归以备病时服用。”蛇神成为掌握疮疖的医神,信仰功能得到扩大。
生命的祈祷与祝愿是民众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心理需求,施相公主医神的神格扩张满足了民众对驱除疾病的希望,成为民众最为崇信的主题,信仰带动新的传说兴起,民间关于施相公的传说也带上“医”的性质。
上海青浦白鹤镇传说施相公是一个被丢弃在庙门口的弃婴,后来孩子苦学医术成为宫廷御医,他平时积善积德,为百姓义诊,死后成仙也有说施相公原是游方郎中,因为为皇后治好了病而成为宫中御医,因备受器重而遭谗言,最后贬职到青浦一带,为当地的百姓义诊,做了很多好事,百姓为感谢他为其立庙。
龙华施相公传说施相公原是南宋时期的名医,乡里尊称他为施老爷,是位御医,尤其对治疗疮疖特别拿手。施老爷曾经为皇帝治好了隐疾,因此皇帝封他为“金手医神”。
在民间传说中,养蛇书生施愕俨然变成了妙手回春、悬壶济世的神医,他积善兴德,不为名利,堪称民众心目中的道德典范。传说来源于信仰,信仰亦依附传说,民间关于施相公为医神的传说也直接影响着信仰的生成,其中最直接的表达便是寺庙中神灵塑像的形象。青浦白鹤镇在重新修造的施相公像便是一幅郎中模样,手持药书,堪称在世华佗而龙华施相公则以“金手”示人,民众将其塑像的一只手涂上金粉以昭显“金手医神”的名号,远近烧香的人在祈求施老爷赐福时也会叨叨有词“施老爷,我家某人有病在身,请你出只金手”。
从蛇神到全能型的医神,施相公从外形到内涵都相继改变,民众通过信仰的扩张表达自我生存的需求,表达了民间对生命的渴求。我们从传说的演变以及信仰仪式的变化可以看到施相公扩张的轨迹,也可透视出民间关于善恶、福祸的简单判断与最直接的心理诉求。
地理限制的企盼一一祷雨治水的镇海神
金山五龙禅寺原名五龙庙,庙里供奉宋朝武将施愕,字伯成、封号靖江王镇海侯,在当地传说中,施愕主水的功能亦流传广布。
蛟龙掌水,兴风作浪,而施愕饲养的小蛇则能轻而易举的将其制伏,可见其神迹的非凡,百姓崇奉施愕在于其小蛇的治水之功。在江南民间,蛇就是龙的现实代表,《拾遗记》有“蛇以尾叩天求雨”之说,百姓认为其具有掌水的职能。
蛇之蜿蜒形体以及温暖湿润的居住环境,犹如人们想象之中的龙,在江、浙一带称蛇为“苍龙”“少人龙”安徽当涂一带称蛇为“家龙”,承担着民间降雨的职责。
农依水,水由龙,民间一般都认为雨水由龙王来掌管,故从古至今全国各地的龙王庙都是香火最盛的。每年二月二龙抬头节为百姓向龙王祈求雨水的节日,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二月二龙抬头节这一天,人们要打灰囤又称“围仓”,将灰撒到井边、河边、谷仓以及住家附近,而且必须撒成蛇之形,其寓意也是将龙视为水神,祈雨保佑农业丰收。
上海地区气候湿润,河道纵横,是为农业发展的重镇,作为农业丰收的保障,雨水的充沛与否也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古者认为天旱为“旱魅”作祟,人间才难得甘露,因此向神灵献祭牺牲便成为人们求雨的主要方法,古之商汤祷于桑林,便是以自己为牺牲,向上天祈求雨露的降临。在传统社会,因旱而祈雨于神灵是事关国家税课和子民的生计,所以无论是君王还是民众都非常重视。
祷神求雨而有灵的神灵解决了百姓的生存困境,也解决了国家政事的重要职能,从而为上层统治提供了信仰的支撑,施相公“护国”之意便在于此,成为有功于百姓、有德于社会的显灵神,受到中央的直接推崇。每到七八月间,上海地区施相公庙会便人山人海,人们会将施老爷抬出庙宇,游街过巷,后面跟着提香队、“挑水娘”、龙狮队等等,四乡八里的人们均聚集过来,演戏酬神,娱人娱神,奉为迎神水会。
民众对于神灵的崇信主要关注其实用主义的性质,神是否灵验,神抵能否达到民众生活上的要求,是其立祠崇奉,乃至香火鼎盛的关键,因此民间信仰多呈现出多元神格的驳杂状态。
民众所求的、所愿的都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如求子、求健康、求安全、求功名、求雨、祈晴等,这种趋吉避祸的信仰心理源于人们对获得生存力量的希望与渴求,也使其更具功利性的特征。施相公具有的多重神格,亦可满足民众的各种祈求,受到更多普通民众的信奉。
在民间,施相公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成为一个兼具镇海神、医药神以及地方保护神的公众信仰,无论是医神还水神,都来源于施相公蛇神本源,从蛇神到医神、水神的职能型扩张极大的拓展了施相公信仰人群,满足了民众的切实的多方需求,同时也丰富了神的完整性与多面性,日益成为信仰的主体。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