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女战士为掩护战友,吸引火力后投江殉国,最小的年仅十三岁
专栏
2023-04-02 16:45
47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抗联和东北民众一起,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无数英烈抛开生死,英勇抗敌,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在这些人中,有很多优秀的女战士。她们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八女投江殉国的事广为传颂。她们身上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八女投江的故事始末。

一、肩并肩战斗
1931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东北军不战而退,但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
日本人为了巩固其在东北的统治,专门发布了《治安肃正计划》,对抗日的军民展开密集“扫荡”。日军毁林清乡,强制形成大屯、设置保甲,还搞连坐法。大肆杀戮东北同胞,甚至在东北首次出现了“无人区”,东北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极端艰苦的阶段。
1938年初,风雪、严寒、饥饿像瘟疫一样缠绕着与日寇苦战了数年的东北抗联战士。西征军中有许多女同志,她们同男战士一起,跋山涉水,肩并肩地进行战斗。她们是战士,又是宣传员,还要承担着医护人员的作用。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再次展开“三江大讨伐”,魔爪向东北抗联袭来。为了跳出敌人包围圈,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第四和第五军向西南方向征战,打通与哈东、南满抗联部队以及第二路军下面的第十军的联系,开创一个抗战新局面。
7月份,抗联第四军和第五军袭击了牡丹江边的三道通,然后开始向西转移,妇女团也随主力部队一起行动。
这次转移是非常艰苦的,由于要避开敌军主力部队,因此不能走大路。同时还要躲避日军的空中侦查,所以他们必须进入茂密的原始森林。
妇女团跟随西征部队,爬山越岭、风餐露宿,穿行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与男队员一道并肩战斗,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经受了严酷的锻炼和考验,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摆脱穷追不舍的敌人,第四、第五军分兵两路继续西进。两军妇女合并起来,原属第四军的女同志并入冷云所在的第五军妇女团,随第五军一师行动。8月,抗联西征部队抵达苇河。但在活动时被日军发现,随即遭到敌人重兵围追堵截,第五军第一师拼到最后只剩下一百余人。
西征不成,这支队伍决定返回牡丹江下游刁翎地区寻找军部。这时原有30余人的妇女团,只剩下指导员冷云,班长杨贵珍、胡秀芝,原第四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战士郭桂琴、黄桂清和王惠民等八名同志。她们年龄最大的是指导员冷云23岁,最小的战士王惠民才13岁。

二、一切为了革命
10月下旬的一天,队伍到达乌斯浑河岸边,由于秋雨连绵,河水暴涨,队伍只好露营在谷地之中。当天夜里,由于特务告密,刁翎日寇驻军纠集了一千多人的讨伐队,潜伏在抗联队伍周围。
第二天拂晓,抗联队伍整装待发,部队领导派会泅水的金世峰参谋带领八位女战士先行过河。但湍急的乌斯浑河河水继续上涨,无法判断河道口的位置,金世峰决定先下河探路,当他游到一半的时候,枪炮声大作,日伪军开始了猛烈地攻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恶战,抗联的指战员们边打边向西边柞木岗密林方向撤退,但为时已晚,他们被敌人紧紧咬住难以脱身。此时八名女战士正隐蔽在河的岸边,她们所在的地点正是吸引敌人,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的好位置。
八位女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全力进攻敌人。敌人背后遭到猛然袭击,于是调整部署,分兵向河边扑来。冷云等八位女战士果敢杀敌,吸引了火力,分散了敌人的兵力,给战友创造突出重围的有利条件。
战友们趁敌人调整部署分散兵力的混乱之际迅速冲出包围,很快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潜入密林,保存了实力。
冷云等人看到突围出去的战士为了营救她们,几次被敌人密集的火力所射杀,于是齐声大喊:“同志们,不要管我们!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抗联部队听见了她们的喊声,倍感心痛,但也只得挥泪向密林深处撤去。
八名女战士的子弹马上就要打光了,敌人却越来越近。日伪军原本以为包围住的是抗联的大部队,没想到竟只是几个女兵。日军指挥官气急败坏,恶狠狠地下达了命令:抓活的!
八个人下定决心哪怕死也绝不当俘虏,于是互相搀扶,退至河边。等到敌军一冒头,扔出剩下所有手榴弹就跳到乌斯浑河中,八人手臂挽着手臂高唱着国际歌,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敌军追至河堤,发现八人宁死也不愿投降,恼羞成怒向着她们的方向发射炮弹,一声巨响后,冷云八人血洒乌斯浑河,壮烈牺牲!
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政治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三、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后来,在八女遇难的地方,只找到了五具遗体。战友们只能就地掩埋了他们。几十年过去了,乌斯浑河几次改道,由原来的300多米宽,现在只剩了50米。烈士的遗体再难寻找。
滔滔的江水虽然带走了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生命,但抗日联军八女先烈的英姿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她们气壮山河的崇高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在八女牺牲的四十多年后,1982年10月,在乌斯浑河东岸的小关门嘴子山坡上,群众自愿集资建了一座八女投江纪念啤,上刻八个大字“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八女投江的故事多少年来在东北大地上世世代代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她们必将彪炳青史,成为我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榜样力量!
牡丹江畔浑河水,日夜奔流颂英魂。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进行删除!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抗联和东北民众一起,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无数英烈抛开生死,英勇抗敌,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在这些人中,有很多优秀的女战士。她们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八女投江殉国的事广为传颂。她们身上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八女投江的故事始末。
一、肩并肩战斗
1931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东北军不战而退,但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
日本人为了巩固其在东北的统治,专门发布了《治安肃正计划》,对抗日的军民展开密集“扫荡”。日军毁林清乡,强制形成大屯、设置保甲,还搞连坐法。大肆杀戮东北同胞,甚至在东北首次出现了“无人区”,东北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极端艰苦的阶段。
1938年初,风雪、严寒、饥饿像瘟疫一样缠绕着与日寇苦战了数年的东北抗联战士。西征军中有许多女同志,她们同男战士一起,跋山涉水,肩并肩地进行战斗。她们是战士,又是宣传员,还要承担着医护人员的作用。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再次展开“三江大讨伐”,魔爪向东北抗联袭来。为了跳出敌人包围圈,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第四和第五军向西南方向征战,打通与哈东、南满抗联部队以及第二路军下面的第十军的联系,开创一个抗战新局面。
7月份,抗联第四军和第五军袭击了牡丹江边的三道通,然后开始向西转移,妇女团也随主力部队一起行动。
这次转移是非常艰苦的,由于要避开敌军主力部队,因此不能走大路。同时还要躲避日军的空中侦查,所以他们必须进入茂密的原始森林。
妇女团跟随西征部队,爬山越岭、风餐露宿,穿行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与男队员一道并肩战斗,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经受了严酷的锻炼和考验,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摆脱穷追不舍的敌人,第四、第五军分兵两路继续西进。两军妇女合并起来,原属第四军的女同志并入冷云所在的第五军妇女团,随第五军一师行动。8月,抗联西征部队抵达苇河。但在活动时被日军发现,随即遭到敌人重兵围追堵截,第五军第一师拼到最后只剩下一百余人。
西征不成,这支队伍决定返回牡丹江下游刁翎地区寻找军部。这时原有30余人的妇女团,只剩下指导员冷云,班长杨贵珍、胡秀芝,原第四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战士郭桂琴、黄桂清和王惠民等八名同志。她们年龄最大的是指导员冷云23岁,最小的战士王惠民才13岁。
二、一切为了革命
10月下旬的一天,队伍到达乌斯浑河岸边,由于秋雨连绵,河水暴涨,队伍只好露营在谷地之中。当天夜里,由于特务告密,刁翎日寇驻军纠集了一千多人的讨伐队,潜伏在抗联队伍周围。
第二天拂晓,抗联队伍整装待发,部队领导派会泅水的金世峰参谋带领八位女战士先行过河。但湍急的乌斯浑河河水继续上涨,无法判断河道口的位置,金世峰决定先下河探路,当他游到一半的时候,枪炮声大作,日伪军开始了猛烈地攻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恶战,抗联的指战员们边打边向西边柞木岗密林方向撤退,但为时已晚,他们被敌人紧紧咬住难以脱身。此时八名女战士正隐蔽在河的岸边,她们所在的地点正是吸引敌人,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的好位置。
八位女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全力进攻敌人。敌人背后遭到猛然袭击,于是调整部署,分兵向河边扑来。冷云等八位女战士果敢杀敌,吸引了火力,分散了敌人的兵力,给战友创造突出重围的有利条件。
战友们趁敌人调整部署分散兵力的混乱之际迅速冲出包围,很快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潜入密林,保存了实力。
冷云等人看到突围出去的战士为了营救她们,几次被敌人密集的火力所射杀,于是齐声大喊:“同志们,不要管我们!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抗联部队听见了她们的喊声,倍感心痛,但也只得挥泪向密林深处撤去。
八名女战士的子弹马上就要打光了,敌人却越来越近。日伪军原本以为包围住的是抗联的大部队,没想到竟只是几个女兵。日军指挥官气急败坏,恶狠狠地下达了命令:抓活的!
八个人下定决心哪怕死也绝不当俘虏,于是互相搀扶,退至河边。等到敌军一冒头,扔出剩下所有手榴弹就跳到乌斯浑河中,八人手臂挽着手臂高唱着国际歌,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敌军追至河堤,发现八人宁死也不愿投降,恼羞成怒向着她们的方向发射炮弹,一声巨响后,冷云八人血洒乌斯浑河,壮烈牺牲!
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政治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三、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后来,在八女遇难的地方,只找到了五具遗体。战友们只能就地掩埋了他们。几十年过去了,乌斯浑河几次改道,由原来的300多米宽,现在只剩了50米。烈士的遗体再难寻找。
滔滔的江水虽然带走了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生命,但抗日联军八女先烈的英姿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她们气壮山河的崇高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在八女牺牲的四十多年后,1982年10月,在乌斯浑河东岸的小关门嘴子山坡上,群众自愿集资建了一座八女投江纪念啤,上刻八个大字“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八女投江的故事多少年来在东北大地上世世代代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她们必将彪炳青史,成为我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榜样力量!
牡丹江畔浑河水,日夜奔流颂英魂。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进行删除!